融媒体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为将文艺精品打造成市场产品提供有效样本
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宁波广电集团、余姚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融合发展中心,联手打造《情系河姆渡》融媒体项目,推出三集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四集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交响合唱作品《面朝大海·河姆渡》以及系列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等多元产品,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的活力。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主创团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副主任、全国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阚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获得者郝维亚以及著名编剧王爰飞组成。
《情系河姆渡》系列作品用意蕴丰富的声音景观、多向共进的融合矩阵,讲述几代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寻古中华的动人故事,铺展了河姆渡人智慧鲜活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气象恢宏的文明图景。
三集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讲述季道平、秦国生两代考古工作者赓续接力的传奇故事,带领受众回到七八千年前的姚江边,揭开河姆渡遗址的神秘面纱。四集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放大了广播剧的穿越亮点,带领人们走进远古丛林,展示远古生活,与河姆渡先民对话。该剧以奇异的梦幻让考古队员小季和远古的河姆渡姑娘柳邂逅、相遇、相知、相念。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是国内首部以广播剧剧情创新衍生的交响乐,拓展了《情系河姆渡》的音画意象空间。
《情系河姆渡》创作历时一年多。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及融合发展中心根据创作进度,多次组织主创人员通过座谈会、网络剧本分析会等多种形式,提炼主题、修改剧本、分析作品,及时解决剧本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创作进度,提高作品质量。
为了让沉睡的河姆渡文化“活起来”,编剧王爰飞深入河姆渡遗址采风,翻阅大量考古文献,采访多位遗址发掘亲历者。导演阚平,用精益求精的声音艺术,撰写了河姆渡遗址的传奇故事。作曲家郝维亚倾心创作,用音乐描绘深厚情感和远古意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及融合发展中心凭借国内一流的演播资源和录制设备,承担了广播剧《情系河姆渡》的录制。众多一线演播艺术家反复揣摩情境与角色,以真挚的声音魅力勾画出远古江南的山海意境,还原了一个个遥远而又鲜活的人物。
拍摄团队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实地取景,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带藤条骨耜、单耳木碗……复刻原版文物,带观众沉浸式感受河姆渡生活的远古意境。此次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系主任郝维亚作曲,作家、编剧王爰飞作词,青年指挥家俞极指挥。
2024年4月9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余姚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广播剧《情系河姆渡》研讨座谈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广联合会、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主创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对该剧的主题内涵等进行了探讨和解读。研讨座谈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和点评,对其在媒体融合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
《情系河姆渡》系列融合创新产品覆盖中国之声、文艺之声、轻松调频、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微博、今日头条等21个主流媒体平台,联动浙江宁波、余姚地方融媒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联合发布,打造用户口碑和影响力,开阔了媒体融合的范畴和视野,不仅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媒体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多形态、多平台、多渠道的覆盖和推广。
项目上线以来,累计发布宣推内容232次,全网总阅览量累计超1.8亿,微博话题阅览量超1.52亿,其中主话题#情系河姆渡#阅读量7451.3万,其他12个子话题阅读量共计7778.5万,短视频共计1636.55万播放量,其中微剧短视频播放量1596.4万次,稿件19.6万浏览量,转评赞共计5.4万次,收听量3.5万人次。
《情系河姆渡》项目围绕广播剧、微短剧打造的一系列融合创新产品,让我们看到视听节目、融媒体产品突破潜在受众圈层传播的有益探索,为将文艺精品打造成市场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样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