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宁波市国资委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4-04-01 10:45 点击率:
来源:市国资委

2024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我市优化国资布局深化国企改革实施意见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年。市国资委202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国资委的工作部署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国资国企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加快建设一流企业行动,更大力度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着力解决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人才资源稀缺、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具体经济发展目标是: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力争突破8200亿元,增长15%以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7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120亿元以上,分别增长20%和1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为贯彻落实上述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2024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是:抓好“1266”行动,即以“加快建设一流企业行动”为牵引,更高水平推进“改革深化”和“转型升级”两大攻坚,围绕“六大聚焦聚力”做到“六个进一步”,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贡献更大力量、展现更大担当。

一、聚焦聚力抓投资优布局,进一步提升重大战略支撑能力

围绕宁波城市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重要产业发展建设需求,全力争项目、强保障、促转型、抓未来,在激活城市新动能中当好“助推器”“压舱石”“主力军”。

(一)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树牢“项目为王”意识,紧盯省市重点工程和“千项万亿”项目清单,全速推进新建和在建重大项目,对国企投资的重点难点项目采取“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进度安排、关键节点,做到专班化推进、清单式落实。2024年市属企业力争完成有效投资1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900亿元,增速不低于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抓好重点领域支撑保障。持续加大在硬基建、新基建方向的投入和布局,有力支撑消费升级和城市更新,强化民生保障和优质供给。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宁波段北段、梅山铁路专用线、宁波枢纽空铁一体主体工程综合交通中心等重大公铁港口项目,支撑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完成市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宁波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建设,加快数字新基建步伐。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市域智能充电网络”。投运梅山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一期,启动宁波北部综合保供基地建设,增强民生供应链掌控力和话语权。完成姚江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启动第二工业水厂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双水源供水体系。

(三)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加大在能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应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切入智能制造产业,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深度参与我市“361”产业集群建设,借力先进制造赋能企业提质升级。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并购重组基础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创新机构,集成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管理等优势,推动打造制造业细分领域龙头。

(四)抓好战新产业超前布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编制国资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围绕主责主业有序拓展新领域新赛道,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产业体系新支柱。引导企业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国资基金群“以投带引”作用,通过股权投资、项目共建、业务合作等多种方式,力争全年投资10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

二、聚焦聚力提质量增效率,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司治理水平

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建设一流企业,指导市属企业精准对标制定实施方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强而优”“专而精”双示范企业培育库,持续以机制优化、制度变革赋能企业发展,提升经营治理水平。

(一)建设高效率董事会。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制定《市属国企公司章程管理办法》《公司章程制定指引》,完善董事会建设顶层设计。动态调整外部董事人才库,完善外部董事工作报告机制,制定外部董事履职行权指引,依托数字化平台探索实施外部董事履职行权情况全要素记录,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发挥好外部董事作用。依法稳妥有序推进国有企业监事会改革。探索推进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设置全覆盖,理顺专委会工作规则,确保议事范围明确、履职程序到位,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专业化意见建议。

(二)建设高质量子企业。精准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同一级次中相同业务板块公司原则上保留1户,80%以上市属企业管理层级压至三级以内,并建立压减长效机制。深入推动亏损子企业治理行动,采取业务整合、混改搞活、强化管理、债务重组等减亏扭亏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子企业亏损户数和亏损额平均下降20%以上。

(三)建设高标准财务管理体系。出台《关于市属企业建设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市属企业制订本企业建立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第一梯队目标任务,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推动市属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整体跃上新台阶。出台《关于推进市属企业集中采购的指导意见(试行)》,更加规范企业集中采购行为,促进降本增效。

(四)建设高能级上市公司。实施全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上市公司ESG报告试点,制订并购上市公司工作指引,支持企业围绕主责主业稳慎开展上市公司并购,推进水务环境集团、浙江华展登陆A股市场。力争全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倍增”,在资本市场趋势向好前提下,提升到400亿元以上,实现再融资50亿元以上。

三、聚焦聚力搭平台优生态,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

贯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建强固好科技创新链条,更好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突显国资国企功能价值。

(一)加大资源要素保障。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调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聚拢。进一步拓宽多元资本参与国企创新研发的渠道,推动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优化退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赛道,保持资本可持续投入强度。

(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化与甬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重大平台合作,创新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加快推进甬江软件产业园、鲲鹏生态产业园、胜遇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市属企业高能级科创平台投建运一体化建设,提高国企自身平台赋能效益。推动市属企业摸高定标,力争新增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家以上,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国资智库,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创技术和智力支撑。

(三)强化考核精准引导。“一企一策”完善考核机制,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比重,优化考核指标设置,在研发费用视同利润的基础上,对于加计扣除部分探索试行1.5倍加回机制,提升考核指挥科技创新的针对性、精准性。探索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对原创技术核心研发团队开展中长期激励,不断强化考核支撑科技研发和创新探索的力度。

(四)构建创新健康生态。大力引进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国有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导向。鼓励国有企业开展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体实施授权放权,探索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的技术战略决策权,切实调动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

四、聚焦聚力建队伍塑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

落实“新春第一会”战略部署,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企业“三支队伍”建设和人才强企战略,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出台《国有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新时代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干事创业有效机制,强化落实《宁波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修订)》,完善“容错事项清单”,对经实践证明的优秀企业家,按规定研究授权其管理更多国有资本、国有企业。

(二)加大专题培训供给。全面统筹国资国企系统教育培训,推动实施国企高质量发展、“高经班”二期、“管培生成长计划”三期、外部董事履职实务等专题培训班,组织开展员工能力素质示范培训班,提升各级领导人员专业能力,中层管理人员中拥有高级技术职业任职资格或具有注册职业资格力争达到60%以上。

(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全面推进市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落实落地,全面提高市属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市场化程度。聚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全面推动劳动用工等领域探索创新,确保管理人员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持续增长,确保员工市场化退出率持续增长,确保各级企业新提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不低于90%。聚焦“能增能减”,全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力争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薪酬占比不低于50%,经理层成员绩效薪酬占比不低于60%,坚决杜绝“保底”绩效年薪。

五、聚焦聚力重监督守底线,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综合效能

始终树牢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强化事前预警监测和事中监管,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资国企平稳健康运行。

(一)筑牢安全风险底线。修订全市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全市国企债券风险监测系统,构建全口径、全过程、全层级季度债务监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分季分地区债务风险“提示函”制度,准确识别区域债务风险,协同相关部门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数量压降。修订完善市属企业担保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外担保行为,严控融资担保规模和超股比担保,严防代偿风险,确保担保规模总体合理、担保风险基本可控。严控大额基金、大宗贸易、投资、金融、境外资产等领域风险。深化平安国企建设,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保持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高压态势。

(二)强化财会内审监督。贯彻落实加强财会监督工作部署要求,紧盯多套报表、虚增收入、融资性贸易、低效无效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核算、资产减值等重点领域,聚焦重点问题,与监管部门建立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市属企业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市属企业内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内审人员力量,强化集团公司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统一管控,推动审计监督全面覆盖,重点围绕企业重大风险,组织实施开展混改企业专项审计和招投标专项审计,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三)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健全违规经营投资实时报告机制,加强违规责任追究工作关键环节指导把关和监督检查,深入挖掘违规问题背后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探索运用管理提升建议书,针对性提出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促进企业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坚决杜绝久查不追等“零追责”现象,切实发挥责任追究震慑遏制效果。

(四)深化法治国企建设。全面开展市属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合规管理与法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四位一体”协同运作,加快实现公司律师全覆盖。建立国有企业法律纠纷案件定期会商工作机制,提升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水平和应对处置能力。深入落实法律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推动诚信合规体系建设,树立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建立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长效机制,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更新完善资产证券化项目库,加快在消费型基础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等领域培育Pre-REITs项目,力争实现市属企业发行REITs的突破,推进更多类REITs、CMBS、ABS等项目发行,形成投资与盘活统筹谋划良性循环,全年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力争超50亿元。

(六)加强区县工作指导。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深化企业改革等关键环节,对各区(县、市)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等职责进行评估,建立结果形成、情况反馈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县国企产业联盟作用,推动建立产业合作联动机制,打造产业基金样板,推动全域整治、水生态合作、科创强链等重大项目落地5个以上;健全定期交流机制,全年计划举办子论坛10次,构建大国资生态,实现共赢发展。

六、聚焦聚力讲政治固根基,进一步培塑党建引领发展优势

持之以恒抓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伟大工程,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抓实党的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国资国企党组织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认真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将纪律教育寓于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抓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求落实落地,推行市属企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季通报制度,切实筑牢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基础,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健全“两个维护”的落实机制。

(二)抓实基层基础建设。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国资国企基层基础的实施意见,实施“八大工程”,打牢“八个基础”,打造“优”“享”“燃”“聚”等系列基层基础建设标识性项目。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党员先锋行动。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分类指导。深入推进“一企一品一阵地”建设,五星级党服务中心达到8家,创建10家市级“悦享”文化服务空间。

(三)抓实党的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造思政品牌矩阵,开展优秀思政品牌评选,搭建“有事您就说”职工说事平台。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按梯次构建“思政领航员”“思政辅导员”“思政网格员”“思政宣讲员”等一批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的思政教育队伍。

(四)抓实清廉国企建设。持续开展国企反腐倡廉全覆盖无盲区零容忍专项行动和最小清廉单元建设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清廉国企建设由集团总部、子企业,深入到工地、场馆、站所、车间、班组等基层生产经营单元。做亮廉洁文化品牌,编印《清廉国企正气涌动》廉洁文化品牌汇编,创新廉政教育载体,不断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影响力。

(五)抓实群团力量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带群团新措施、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找准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关键的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构建党建“一盘棋”、群团“一张网”格局,不断提升群团组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群团组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