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9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年轻骨干素质提升培训班9位学员来到奉化区大堰镇董家村,在青山绿水间感受乡村振兴的力量,领略共同富裕的密码。
董家村坐落在奉化区南端,是报业集团的党建联建结对村。驻村三天,骨干班学员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有了不同以往的新鲜认知。
“在没有前往的时候,我觉得只有200来人的村庄肯定很萧条。但是进村后,立马改变了看法。”都市报系时政中心记者朱琳发现,虽然村庄里的年轻人很少见,但每走到一处,都能看到勤劳的村民们埋头干活。
“这次驻村培训,我最大的感受是‘接地气’。”都市报系经济中心记者严瑾说,自己被成功“科普”了红薯粉的制作工艺和黄精的种植方法,也深刻体会到“共同富裕”是村民们用辛勤劳作浇灌出的梦想。
在严瑾眼里,这里还是挖掘新闻的“富矿”,“在这片浙东古建筑群落中,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书写、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的故事。”
在采访本和镜头里,学员们记下了为村民创收而东奔西走的村支书董建挺、一心希望村民生活改善的报业集团派驻农村指导员高丽、年过七旬仍寄情于笔墨纸砚间的老书法家董开福,还有百岁高寿的老人董国寿、灵芝种植的“把关人”董建文……
董家村有着水墨画一般的美景,却也遇到了很多古村落面临的难题——人口老龄化。村中劳动力少,村民收入有限,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高丽向学员们介绍,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爱心企业的捐赠帮扶下,村里的共富工坊种满4万株黄精苗;村里的宁波市奉化连品竹器厂,不仅让村里的毛竹卖出去,还为数十位工人创造工作机会;今年村里又新开辟了灵芝种植业务,6月收获了1200多斤灵芝孢子粉……
三天的时间里,学员们跟着高丽和村支书董建挺等村干部,用脚步丈量董家村。村里有了3A级老年食堂、修建了6条机耕路、完成300多个旱厕改造……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驻村三天,我看到了山村增收的不易,也看到了心中有光的人想温暖别人的决心、坚守与坚持。”甬派编辑部编辑张子琪认为,创新与智慧,在山村弥足珍贵,辛勤的同时更考验胆识。
宁波网编辑部编辑韩立萍则感慨道,“我被董家村人身上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乡村振兴精神所打动。”
经过三天的走访调研,学员们了解了董家村面临的痛点:缺乏年轻劳动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知名度不足限制了农产品的推广和旅游业的发展。大家认为,宁报青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董家村的“共富”之路贡献绵薄之力——一是运用专业技术,为古村留下珍贵资料。学员们在驻村期间拍摄数百张照片、数十条视频,展示了古村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也是载入古村历史沿革的第一手关键信息。二是借助传播手段,帮古村增加知名度。通过甬派APP、微信视频号等渠道,讲好董家村的“共富”故事,擦亮“浙东历史文化村”的名片。甬派商城也能成为董家村农产品推广销售的重要路径。三是打通渠道资源,助古村对接社会力量。可以协助古村对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校、创业园区等机构,如联合大学生直播团队和社交媒体达人做乡村旅游推广等,改变“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