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疫、精巧施工——2号线二期后通段“电通”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已进入“五月大会战”的关键期。宁波轨道交通围绕项目早建成、早运营,抓重点、破难题,奋力前行,聚焦“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确保完成2号线二期后通段年内开通目标任务。
5月19日凌晨5点,伴随着整流变压器发出的低沉嗡鸣声,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后通段红联站牵引变电所一次性送电成功。这标志着2号线二期后通段顺利实现“电通”节点目标。从“轨通”(4月20日)到“电通”,仅用29天时间,为年内后通段开通又啃下一个关键节点。
精巧施工提高作业效率
2号线二期后通段自2号线二期首通段聪园路站,经招宝山站下穿甬江,止于北仑区红联站,线路长度约2.9公里,共设两个车站,均为地下站。
由于2号线二期后通段仅有红联站的一个吊装口可以使用,难以实现集中式“作战”。“只有统筹组织施工工序、轨行车辆、材料设备吊装运输等作业,才能确保小空间巧施工、快转换、抓工艺,实现辗转腾挪,忙而不乱”,业主代表黄庆锋说。
中铁十局供电项目部遵循超前谋划、合理组织、精巧施工的原则,坚持“精度”管理,利用全站仪、激光测量等精密仪器,确保测量精度高;通过编制计算软件,汇流排预制拼装,确保计算精度准。同时坚持见缝插针的时间管理理念,利用与铺轨单位的混凝土养护期进行区间环网电缆的敷设。坚持信息化预制、工厂化加工、模块化拼装、组合式配送等方式,压缩现场工序转换及持续时间,提高现场作业效率。
精准防疫确保节点目标
供电施工自去年11月底进场后,第一个考验便是突如其来的北仑、镇海疫情。项目部始终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施工生产”的指导方针,划片包保,对全体参建人员进行网格化、点对点、全方位的疫情风险管控,对材料设备供应采取点对点发货,尽量避免交际感染的风险。
原本从青岛调运的轨道车受疫情影响不能如期到达,严重影响后续施工作业,在科学精准防控的前提下,项目部想办法从国内其他城市调运车辆,简化中间运输环节,完善技术质量保证方案,保证了供电施工。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项目部进场人员基本“留甬过年”,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全部实施闭环管理。
在精准防控的前提下,施工现场采取轮班作业、交叉作业、穿插作业等方式,按期完成关键设备用房装修、设备安装调试、电缆敷设等工作,全面确保“电通”节点目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