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属国企党风廉政建设 >> 廉政文化
威远城:雄关立正气 威远扬清风
来源: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2-12-15 16:34

甬江入海口处,招宝山(又名“候涛山”)与金鸡山隔江相望,为甬江之咽喉,形成天险,自古以来便是征战之地,历史上被誉为“浙东玉门关”。

坐落于招宝山巅的威远城,以招宝山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顶筑建,有前后二门,城周长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设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一百六十余个。威远城上设各种火炮,似雄狮盘踞于招宝山顶,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形象诠释出招宝山“东来第一关”的战略意义。城门上“威远城”三字苍劲有力,门内石柱镌有一副对联“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非常巧妙地把“定海”(今镇海)和“招宝山”嵌入其中。

提到威远城,就不得不提威远城的主持建造者——卢镗,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以身经水陆数十仗名垂青史,在明朝抗倭名将中仅亚于俞大猷、戚继光。

嘉靖年间倭寇又起,入侵浙东一带。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卢镗为江浙副总兵,协守沿海一带。嘉靖三十八年(1559),卢镗镇守定海(今镇海),见招宝山雄踞甬江出海口,与南岸金鸡山对峙,据多年抗倭经验,他认为从招宝山俯视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步,倭贼一旦占领招宝山,且置火炮于山顶,县城将不攻而破,官军将无法阻止倭贼进入镇海关。守城非据险要处不可,而据险要处非建城不可。于是,他与海道副使谭纶商议,经请示浙江总制胡宗宪同意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招宝山巅筑建城堡。由卢镗亲自督办,筑城的劳力主要来自官军。经军民一年又三个月的努力,城堡竣工,名曰“威远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增复石屋其上,并开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四十余楹,用于屯兵戍守。彼时威远城内,建炮台置铁发贡五千斤四门,铜发贡三百发百余门,在隔江的金鸡山铸火器若干座,以战舰布防甬江口,与县城相犄角,形势益固。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东,卢镗与参将牛天赐破敌于甬温两地。后经水陆十余战,歼敌一千四百多人,浙东倭乱遂平。卢镗再次登上威远城,遥望大海,触景生情,作《登候涛山》诗: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

不久,有倭寇向南洋突围,卢镗熟知兵法,智勇双全,率军攻击,斩杀倭寇数百人。卢镗于江浙沿海一带奋战五十余年,身经数百战,前后俘斩万余级,镇守镇海时已七十岁高龄。回首其一生,虽累官至朝廷二品大员,但家计萧然,清贫如平民,世人无不叹其清廉。古稀之年督造城池、率军奋勇杀敌,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英雄壮举更是流芳后世。至今,招宝山后山的潮音洞中尚有一方卢镗手书的石刻:“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

英雄虽已远去,忠魂仍存天地。不仅威远城在抗击倭寇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抗倭英雄的忠诚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守城将士在后来的抗击侵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前哨阵地,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防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忾,在此血战英军。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在此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我军三战三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海防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役中取得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完胜。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在这里曾多次浴血奋战击退日军的进攻。如今的威远城内,有明、清共九方碑刻一字排开,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但碑文依然清晰可见,笔力雄健浑厚,书体气势磅礴。每方碑刻见证了镇海人民不畏强暴,历经抗英、抗法、抗日战争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他们气贯长虹的英气被驻留在威远城内。

如今硝烟已散尽,但故垒依旧在。1983年至1985年镇海区人民政府对威远城重修加固,1996年11月,威远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屹立于招宝山巅四百余年的威远城,以独有的沧桑注解着一段抵御外辱、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镇海海防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