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宁波市属国有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7-09-30 15:57 点击率:
来源:市国资委 作者:系统管理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精神,指导和促进宁波市属国有经济“十一五”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宁波市属国有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宁波市属国有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本规划主要对象为宁波市属国有经济,规划期限为2006年到201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十五”期间市属国有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起步早、推进快,较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眼于整体搞活搞好国有经济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带动作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进有退,加强重点,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市属国有经济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五”期间,市属国有经济总量取得较快增长,截至2005年末,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235.79亿元,占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的54.04%。同期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5户,共有资产总额634.46亿元,净资产266.54亿元,资产总额、净资产和国有资产总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15%、20.24%和35.96%。市属国有企业创利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2005年市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达150.8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97亿元,实际上缴税金12.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74%、102.68%、13.1%。与此相应,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稳步提高,2005年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收益率分别为5.40%、6.26%和9.77%,比全市国有企业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25、2.27和2.84个百分点。从全市来看,2005年,市属国有经济创造的利润总额占全市国有经济的78.49%,总体营运效益明显好于全市平均水平,显示出市属国有经济发展的质量在逐步提高,整体实力在不断上升。

(二)市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基础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十五”期间,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市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资本呈现出“一退出、两集中”的趋势:一是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大幅度退出,为实现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错位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二是国有资产逐步向基础领域和重点行业集中。目前市属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政府性投融资领域、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资产管理领域和文广领域,国有资产的分布面进一步收缩。三是国有资产逐步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截至2005年底,市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6家监管企业的资产总额和国有资产总量分别占市属国有企业的85.5%和87.4%。通过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市属国有经济在基础性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国有经济投资方向和重点更加明确,履行政府战略性投资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力进一步强化。

(三)国有大企业大集团成长较快,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十五”以来,市属国有企业逐步推进战略性改组改造,加大资源配置和重组整合力度,一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成长较快,如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分别是其2000年的2.9倍和3.3倍,连续两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是其2002年的2.3倍和24.2倍。大企业大集团是市属国有经济创利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5年仅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宁波开发投资集团公司等四家集团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占市属国有经济利润总额的90.67%。大企业大集团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大,五年来,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对我市现代化国际枢纽港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宁波开发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履行着大部分政府性投资职能,在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发展活力加快释放

“十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两项改革顺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产权交易市场日趋活跃。截至2005年底,市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8.3%。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采取“转变身份、适当补偿、承认工龄、续接社保”的办法,市属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理顺率达98.2%,基本上形成了“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新机制。同时,部分国有企业积极实施选任用人机制改革,不断探索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为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各项改革,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效益明显提高。

(五)监管新体制初步形成,国资监管逐步到位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根据“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初步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三层次”框架体系。2005年,市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初步实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处置较为规范,监督管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新体系开始形成,为国有经济的增值保值和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市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国有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产权和管理链条较长,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企业投资规模与净资产规模不匹配,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偏高,融资和保值增值压力较大;国资监管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克服这些矛盾和问题,确保市属国有经济既较好地履行政府投资职能,又能稳定地实现保值增值,既顺利实现新一轮战略重组,又能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切实做到发展更快、结构更优、功能更强。

二、“十一五”市属国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同时,我市“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东部新城等重要功能区块加快建设,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市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投资的广阔舞台。在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经济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外资对接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推进市属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坚持以“大平台、大集团、大服务”为方向,突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正确把握“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加强监管、保值增值”这个主题,积极推进新一轮市属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面落实国资监管各项职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基础性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主导作用,为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我市市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好市属国有经济在推进实施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履行政府投资职能上的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的主导、带动和服务作用。同时,要坚持有所不为,避免和其它经济形势同台竞技,要通过错位发展或战略协作,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外资的相互对接和相互促进。

2、坚持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既要把规模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市属国有经济的规模总量,培育一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又要十分注重市属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内涵发展,促进市属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持续提升,促进市属国有企业练好内功,增强综合实力。

3、坚持市场导向和出资人监管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要尊重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和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管理。同时要加强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坚持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相结合。要立足长远,根据新时期新要求,推进市属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等各项改革。在改革和调整中要注意方向、力度和方式,统筹规划、加强领导,要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维护广大职工和出资人的权益,既确保改革重组的顺利完成,又促进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总体目标。市属国有经济总体上要实现“五个重要突破”,即市属国有经济的规模效益增长取得重要突破;市属国有经济新一轮结构和布局调整取得重要突破;市属主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取得重要突破;市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部门联动运作高效的国资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1、总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3.6% ,净资产总量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10%;市属国有资产总量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0%。

2、结构不断优化。市属国有资本加快实现向港口、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区域开发等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和行业集中且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到2010年,力争实现90%左右的市属国有资本分布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90%左右的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90%左右的市属国有企业收入或投资收益来自企业主营业务。

3、效益显著提升。到2010年,市属国有企业年利润总额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3.7%。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保持在4.5%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6%左右。

4、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性重组,加快国有资产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集中,争取到2010年形成1家资产规模超300亿的大企业、2家资产规模超200亿的大企业和一批资产规模超百亿的大企业。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行业或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5、国企改革进入新领域。产权多元化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的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争取6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投融资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有资本证券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国资委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职能相结合,监管能力不断强化,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出资人、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关系基本理顺。基本形成以国资委为主、部门协作的国资监管组织和制度框架。国资监管相应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

展望2020年,市属国有资本要全面实现向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和重点行业集中,市属国有经济的主导、带动、服务作用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资产超500亿的市属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上市公司;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责明确、运作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全面建立;市属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三、“十一五”市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促进国有经济结构布局调整,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基础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十一五”期间市属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的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收缩、三大集聚、五大领域”,即纵向收缩国资的投资级次,横向收缩国资的分布跨度,点上收缩国资的股权比重;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向优势明显的企业核心业务集聚;加快市属国有经济在我市现代化国际枢纽港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发展、市域重点区域开发开放等五大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发展。

1、现代化国际枢纽港建设

“十一五”期间市属国有经济在港口领域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共同推进金塘、六横港口的开发建设。加快集装箱、油、煤、液体化工等各类码头建设,主要有北仑四期(续建)、北仑五期、大浦口、本岙、大榭招商国际等集装箱码头项目,大榭实华二期、奥里等油码头项目,北二司5#等多用途码头项目,镇海港区19#、青峙等液体化工码头项目,穿山等煤码头项目。完善大宗散货的接卸换装系统,推进集装箱陆域堆场建设。二是完善港口运输网络。拓展远洋航线,加密航班。重视拓展长江腹地、内陆腹地和“无水港”网络,选择重要地区进行战略布点,形成货源组织、码头配套、运输能力相协调且具一定规模的运输体系。建设大矸、穿山等疏港交通项目,满足港口日益增大的吞吐需求。争取海铁联运、国际中转、内贸集装箱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健全港口服务体系。拓展临港服务业,促进港口功能从货物进出通道向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转变。加快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工程建设,为提高港口服务能力提供功能性大平台。

2、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利用

电力能源  保障原煤、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供给,探索建立能源配送中心,为能源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加大对LNG发电的投入,重点参与浙江LNG接收站、浙江LNG电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煤矿投资,加大对煤电的投入,参与大唐乌沙山电厂、鄞州鹰龙山电厂等项目建设,争取控股若干煤电项目。继续发展热电产业,重点参与久丰热电、明州热电等项目的扩建工程,以宁波热电为平台加快热电资源整合,扩大热力服务范围,形成热电产业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水力、风力等能源电力项目,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展风能发电试点工作。加大对能源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能源资源的战略性调整,探索成立能源集团的可行性。

水资源  加大对水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建成周公宅、西溪、双溪口、上张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抓好钦寸水库等项目的建设工作。推进引水工程建设,完成曹娥江到姚江引水工程,加快亭下水库、溪下水库等引水管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业、生活分质供水体系的建设,建设大工业供水项目,完善大工业供水体系。以探索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利用为重点,优化供水结构。推进现有国有水资源企业的整合和重组,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3、城市服务功能提升

现代服务业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市属国有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平台和导向作用。一是发展国际商贸商务业。继续加大对国际贸易大平台商务大厦、国际金融结算中心等功能平台的战略投入,拓展和强化城市的国际销售、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等功能。二是发展现代会展业。积极探索促进会展业规模化发展的战略投资体制,组建大型会展战略投资公司,积极发挥国有经济在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会展经营和会展服务领域的平台作用。三是发展现代都市工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开发建设工业设计街区,以国有资本为平台,提升全市产业创新能力。四是发展现代物流和港口服务业,按照建设长三角南翼物流中心的要求,积极投入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长三角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五是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业,重点推进慈城古县城旅游开发建设与和义路等商业休闲区块开发。六是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宁兴公司的境外窗口服务和融资功能,积极筹集境外资金,用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等收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为宁波经济发展服务。

文化产业  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继续保持国有经济在基础舆论宣传领域的控制力,有效增强把握舆论导向、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在广电、报业等领域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产运营模式和企业运行机制,继续做好新闻单位“两分开”改革,推进企业经营业务及产业发展。鼓励报业和广电集团按照“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思路,抓好宁波书城、文化广场、新印务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抓好高科技虚拟仿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项目的开发。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按照发展需要参与大型竞技性体育设施的建设,做大体育产业。

4、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  根据适度超前原则,重点建设给排水、供气、供热、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整合地方铁路资源,推进区域性铁路客货运输枢纽建设;疏通市域交通瓶颈,积极推进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五路四桥”、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市域路网通行效率。积极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增加宁波与周边区域的物流通道,推进城际快速交通项目建设,完成杭州湾大桥建设,推进舟山连岛接线工程、杭甬运河宁波段等项目建设。扩建栎社机场,拓展国际航线,积极参与空港物流中心的建设,打造华东地区重要干线机场。

公用事业  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国有经济控制基础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服务民生,继续保持国有经济在供水、供气、公交等基础性公用事业领域的控制力,保障市政公用事业的基础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公益性、垄断性公用事业的适度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深化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公交总公司等主要公用事业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政府推动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高公用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公用事业领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5、市域重点区域开发开放

极推进“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市属国有经济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平台和支撑带动作用。“十一五”国有资本的投向主要是四方面,一是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创新管理和开发模式,积极加大对东部新城重要功能区块的建设。二是全力启动并推进梅山岛的开发建设,理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国有经济在梅山岛开发开放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宁波保税港区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促进东钱湖旅游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东钱湖投资开发公司作用,对区域重点项目、基础产业和设施以及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进行开发管理,创新融资机制,以国有资本带动和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东钱湖开发,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四是积极探索市属国有经济在研发园区、杭州湾新区、象山港区域综合开发中发挥作用的渠道。要积极探索市属国有经济与县(市)国有经济在重点区域开发中的合作机制。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按照统一部署及时调整国有经济的投资策略,积极发挥国有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导向作用。

(二)培育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强化市属国有经济大平台大服务功能

做强做大现有的市属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发展主业,加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力度,提高主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上市,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促进市属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率先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属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率先进行任期绩效评估考核等改革试点,促进国有大企业大集团走在行业前列,发挥带动作用。

按照我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快组建大型战略性投资公司。重点是组建梅山岛开发投资公司,搭建梅山岛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组建国际会展投资公司,建设会展基础设施,扩大常年展规模,促进我市会展业与上海世博会的对接。组建工业设计街区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服务。组建文化广场投资公司,促进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大市的建设。组建轨道投资公司,加快推进我市轻轨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交通难问题,改善百姓生活。

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横向重组和纵向整合。鼓励现有大企业大集团间的合作和重组,鼓励市和县(市)区两级国有经济的合作,培育跨行业、跨区域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推进企业集团内部整合,特别要加大对三级以下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减少企业层次,缩短产权链,扩大核心企业规模。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争取市属主要国有企业均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能建设,加快改变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叠的现状,明确三者权责,重点建立健全三者制衡机制。

完善企业经营决策制度。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企业重大投资、担保、融资、改制、改组、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的决策程序,探索建立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咨询制度。

完善母子公司管理制度。指导和督促市属国有企业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强化内控机制、内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母公司的控制力。实施会计政策和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围绕主业发展方向的一体化责任制度和目标体系,提高母子公司发展协同性。

完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按照谁出资、谁管理的原则,由出资人按照规定派出董事和监事,董事会聘任经营班子成员,党委会成员按有关规定选任。加快建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评价、选择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从组织委派到组织委派和市场选聘相结合的转变。探索在市属国有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进高水平市场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经营质量。

(四)加快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步伐,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按照“三个收缩、三大集聚”和国有资本在“五大领域”加大投入的要求,分类分批推进市属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对港口、机场、水电气生产供应、报业广电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领域的核心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独资经营或绝对控股。对发展地方经济的能源开发、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领域的企业,国有经济要保持较强的控制力,国有资本可由独资过渡到控股或相对控股。对现代会展、国际航运服务、国际商贸等需要国有经济发挥带动、服务作用且对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要以发挥国有经济的带动力为重点,通过重组成立国有战略投资公司,积极发挥平台服务作用,同时鼓励产权多元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一般竞争性领域且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已失去政府调控服务职能并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要通过重组整合,逐步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以及资源枯竭的企业,要加快实行关闭或依法实施破产,实现国有资本完全退出。

四、加快市属国有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国资监管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市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国资委的职能建设,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国资委在企业负责人管理、重大投资决策、国有股权转让、企业财务监督等方面的一系列权责,加快实现出资人权责到位。根据国资监管的新要求,加大国资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机构建设,提高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理顺国资委、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界定事权,细化分工,明确国资委与行业主管部门在企业领导人员任免、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上的职责关系。在国资委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协作体系。推进国资委与相关局委办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出资人监管与审计、纪检、财政等其他监督方式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模式,实现对市属国有企业的全方位高效监管。

建立国有资产重大项目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运作的决策程序,明确国资委和政府其他部门在国有资产运作决策中的职责,促进国有资产运作尤其是重大国有资产运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防范决策风险。探索成立国有资产重大项目监管委员会,重点加强对国有资产重大重组行为、重点国企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全流通格局下的资本运作,为市属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拓展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渠道,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要积极推进重大的资本运作,一要鼓励扶持优势国有企业整体或核心资产到境内外上市,重点是做好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等的改制上市工作。二要充分发挥控参股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三要支持市属企业在授权范围内自行开展资本运作,包括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内部整合重组、下属企业IPO上市和上市公司股权动态调整等。建立适应资本运作要求的决策、运营和监管机制,提高运作水平,规范运作行为。

探索全流通条件下国有股权运作的多种模式。不断优化资产质量,加快通过拍卖、置换等形式实现呆滞资产货币化、流动化、集中化,提高再融资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实施信托计划和债券发行工作,不断探索国有股权运作新模式。在保持控制力的前提下,通过股权调整等方式吸引民营、外资等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重点引进关联产业或有优势资源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三)完善国资监管运营的法规政策体系,为市属国有经济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考核奖惩制度。健全分类考核制度,对政府性投资公司、市政公用类企业、生产经营类企业等按照不同的目标要求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建立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探索有利于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激励方式。建立健全市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规范市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逐步推行财务信息公开化,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财务月报快报制度和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加强企业财务动态监测和分析,切实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组织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收支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集中用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国有资本再投入。

完善产权管理法律法规。完善重组审批程序,健全重大项目重组监督管理办法。探索新成立政府性战略投资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促进政府性战略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健全国有资产评估制度,扩大专家评议项目范围,提高评估质量。加快完善产权交易的政策法规,严格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强化对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的全程监督,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体系,加快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四)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纪检工作,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使党的政治优势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加强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将优秀骨干人员培养成党员,将优秀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配足配强班子成员,加强班子成员教育培训,制订落实班子建设有关制度,增强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党对稳定工作的领导,落实稳定责任制,重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加强和改进企业纪检工作,建立健全保廉防范制度,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突出国有企业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