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国资委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市国资委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积极推进国资监管各项工作,市属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至12月底,国有资产总额为681.64亿元,净资产总额为262.63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6.69%。
一、深化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健康发展
1、整合重组市属企业。以培育和发展政府投资公司和港口为重点,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增强活力,对市属企业资产进行科学整合。对经营效益不佳的物资总公司、外企物资公司进行清算,划入昆仑公司。整合全市“八库一江”优质水资源,在水投公司基础上增资扩股,改组为注册资金20亿元、总资产为41亿元的原水集团。组建注册资本为2亿的国投公司,并将原由开投公司经营的会展中心资产整体划入,目前国投公司总资产达23.32亿元,其中国际家电电子常年展示中心已于2006年底开业。将农发公司变更为土地资源投资公司,注册资金由5000万元增至2亿元,公司已开始正常运行。轻轨公司的组建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2、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完成宁波联合、宁波热电、宁波海运3家国有控股和波导股份、维科精华、宁波富达、宁波富邦4家国有参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参与研究市自来水总公司、公交总公司、煤气公司改制方案,拟将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股等途径,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完成煤气公司的价格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也正在推进中。参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6家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的论证,指导改制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参与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协助市文改办完善政策,审议市广电集团等8家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报业集团采编和经营两分开,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变更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共有6家事业单位通过改制方案,并进入实施阶段,原22家转企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制定“十一五”结构调整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联动”和“中提升”战略,促进我市国有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国有经济在基础性领域和行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并结合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市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报国务院国资委。《市属国有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论证中。
二、突出重点,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1、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列入考核范围的监管企业进行年薪考核,经年报审计和定性考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兑现了2005年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经营者年度经营效绩考核办法》、《宁波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经营者年度定性考核实施办法》、《宁波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奖惩办法》等,并将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建立经营者风险抵押制度,将经营者年度应得考核收入的10%作为风险基金,视年度考核、审计状况兑现,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对所监管企业逐一下达了2006年考核目标任务。
2、加强重大投资、担保监管。制定《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投资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重点加强对计划外投资、非主业投资和担保行为监管,对企业上报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做到事前沟通和事后跟踪,严格把关。共核准重大投资担保45件,计110.82亿元;备案54件,计55.17亿元。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债券2件,额度25亿元,目前债券申报工作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3、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自去年5月份开始对市属企业全面开展清产核资,通过账务清理、资产清查、损失核销、资金核实等工作,基本摸清了企业家底。经核实,截至2005年12月31日,企业资产总额 739亿元,负债总额381亿元,所有者权益358亿元。共清查出有问题资产7.7亿元,办理核销资产1.9亿元。
4、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严格产权交易程序,共对44家企业的股权转让、划转进行了审批,累计处置股权9.2亿元,处置资产36.9亿元。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重新确定了14家产权交易机构的国有产权交易资格。对市产权交易中心股权进行整合,同时调整相关功能定位,以适应平台建设的需要。拟定了《宁波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待进一步修改后,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拟定了《市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待修改后下发,以解决国有产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
5、把好资产评估关。认真落实《宁波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实施细则》,建立资产评估评议专家库,对重大和疑难资产评估项目组织评议专家组进行评议,全年资产评估核准(备案)共计60余项。组织召开了部分中介机构资产评估工作研讨会,探讨交流无形资产、无证房地产、重大疑难资产评估方法。制定《宁波市国资委选聘社会中介机构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市国资委委托资产评估和全市社会中介机构库。加强对市国资委选聘的中介机构服务跟踪检查,提高中介机构对国资委委托业务的服务质量。
6、加强企业财务统计与分析。对2005年度全市国有资产营运情况作了详尽分析,编印了统计小册子,为进一步搞好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认真做好年报工作,加强月度、季度财务统计分析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沟通,向市政府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度年报上报工作受到国务院国资委表扬和省国资委表彰。
7、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组织开展对物资总公司和外企物资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市农发公司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配合市审计部门开展对广电集团、城投公司和宁波钢铁总厂的审计。通过对市物资总公司和市外企物资公司的审计,共计追缴回资金237.3万元,账外房产13套,汽车2辆,以及产权需要理清的5处帐外房产和部分实物资产。督促2家公司对审计反映的问题逐项整改。
8、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认真受理信访举报,全年共收到反映国资流失、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的信访举报27件(起),查结25件(起),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70余万元。从去年4月开始,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及时建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在全市产权交易领域和16家监管企业展开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制定并下发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我市实际,确定产权交易领域的自查自纠的工作重点,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并对宁波港集团等五家企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
三、强化管理,提升机关整体工作水平
1、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建立了机关党支部和机关工会组织;制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等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11项制度;根据“三定”方案和我委实际,细化了各处室的工作职能;制订了财务、文秘、档案、保密等相关制度;创办了宁波国资网,建立了委机关政务公开、统一发布信息的平台,机关内部运作更加规范有序。
2、加强思想政治和国资监管业务建设。组织开展党章学习,每位党员撰写了“学习党章,如何树立机关党员形象”的体会文章,组织了“学习党章,践行党章,树立机关党员形象”演讲比赛,组织机关党员到井冈山过一次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学习《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有关内容,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联系实际,说身边事,谈荣辱观”的座谈讨论。注重调查研究,重点围绕国资监管职能定位、市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产权市场建设、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防范投资担保风险、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问题开展系列调研,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上半年委领导带队到11个县(市)区调研走访,下半年又召开了全市国资监管工作座谈会。举办了为期二天的国资监管业务培训,组织相关同志参加了上级国资委组织的讲座,增强业务知识和技能。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机关建设。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碰到的困难和提出的要求党委会均作认真研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落实责任,落实时限,尽力帮助解决。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增强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积极创建文明机关,下发实施意见,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结合民主评议,抓整改,抓落实,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勤政、优政、廉政。
2006年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国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国资监管职能尚未完全到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国资委自身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需要今后进一步努力,加以改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